View on GitHub

Homework Space

Homework Space for Introduction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网络上留下了蛛丝马迹,从而大大提高了隐私泄露的可能性。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是一句互联网上的常用语,最初由一位漫画家为《纽约客》而创作。

在当时看来,这幅漫画体现了对互联网的一种理解,强调用户能够以一种不透漏个人信息的方式来发送和接受信息。从那时起,互联网开始兴起,而且以虚拟和高度匿名的优势吸引大批用户。

然而,人们渐渐地发现,如今的互联网已经与当初的截然不同,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蛛丝马迹足够别人获取你的隐私。也许现在,只需要一些数据的分析,不要说判断用户是不是一只狗了,甚至你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址、政治倾向等等隐私都能被人获取到。

下面,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一看隐私是如何被泄露的。

指纹密码丢不起

每个人都会同时拥有多个互联网账号,如果为了记忆的便利性而使用相同或者有关联的密码,就会导致一个账户被盗全部遭殃的局面。为了在解决用户的记忆门槛的同时还能提升安全性,很多支付应用都采取指纹支付的功能,只要按一下指纹,就可以完成支付。众所周知,指纹具有一生唯一性和不变性,已经成为了生物辨别的特征名词。

按照支付宝、华为推出的指纹支付标准,指纹支付采用“硬件厂+服务商”的模式,用户录入的指纹数据将保存在本地的安全硬件中,不会存储到任何服务器和云端。且手机并不保存完整图像,只存储指纹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密处理。

而任何安全都不会是绝对的,更何况是指纹这种几乎会留在每个角落的密码。

你的指纹到处都是。可以从杯子、门把手、键盘和桌子表面索取到指纹。你不会把你的密码写在便签纸上,然后贴到工位的显示器上,对吧?可假使你的工作须要使用指纹来进行身份认证,那这个密码大概已经留在你的显示器上了。如果有心,想要获取到你的指纹简直易如反掌。

更糟的是,如果是文本密码泄露,重新更换一个密码也就可以了,但每个人只有十枚指纹,你总不能去换个指头吧?因此指纹一旦被盗,后果将是终身的。

那么指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泄露呢?

1——指纹考勤机

2——指纹门锁

3——指纹套

4——自拍“剪刀手”

对,你没有看错,朋友圈最流行的剪刀手自拍也会导致指纹的泄露!!

黑客网络“混沌电脑俱乐部”(Chaos Computer Club)的一名会员克里斯勒宣称,他仅仅使用一套商业软件和几张照片,就成功复制出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的指纹。克里斯勒解释,冯德莱恩10月有一次发表演讲时,他使用一般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捕抓冯德莱恩的手指照片。之后,克里斯勒使用一张近摄的指纹照,再利用一套商用软件,复制出冯德莱恩的指纹。

克里斯勒表示,这次大会结束后,政府官员下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时,将得要戴上手套,防止指纹外泄。据悉,苹果和三星的多款器材,都以指纹来鉴定物主身份,但专家表示,指纹识别法已经不安全。

当然,为了解决这个安全隐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可变的生物识别技术。简单理解,passthoughts系统把三个东西联系在了一起:你知道的东西(一个想法)、你是谁(你的大脑模式)和你拥有的东西(用于测量脑电波的EEG传感器)。

要用它来验证身份,你需要在佩戴感应器的时候想你的密钥。密钥可以是一首歌、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心理形象。想法本身是不会被传输的——传输的只是你的大脑在想它的时候所产生的电信号的数学表示。

这样,即使黑客通过欺骗你进行思考获得了你的脑电波输出,你仍可以改变“passthoughts”,对它进行重置。

如果想了解更多,请点击:http://www.sohu.com/a/113884231_223764

公众号小游戏的陷阱

最近一段日子,大家的朋友圈都曾被各种预测类的游戏刷屏:测测你的前世是什么,测测七夕会有多少人向你表白,测测你五年后会开什么车,测测你的性格标签图……

看似每个人的内容都不同,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其实变化的参数只有生日这一项。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名字,只要同月同日生,测试结果就一样,就算把全部测试结果都加起来也不到400种,根本就是不靠谱的事儿。

而多数人没有留意的是,在微信中出现的所有类似于这样的测试游戏,都是有后台服务器的。当你随便进入一个测试游戏的时候,你的微信账号就已经被对方截获到了,此后,无论你是因为测号码吉凶而输入电话号码还是测前世今生而填上名字,该服务器都会一一记录。哪怕你是随便填写的名字与号码,该服务器都会在未来的数据采纳分析中计算出真实的信息并加以关联。

针对这种的防范措施还是挺简单的,看到这些不靠谱的测试不要因为好奇心而随便点开哦!

公共wifi的安全隐患

作为一名合格的低头族,走到哪里第一句话永远是:“请问有WiFi吗?”

商场、地铁、公车、饭店……越来越多的公共WiFi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但是在使用公共WiFi的同时,也许不知不觉间你的隐私就遭到了泄露。

有调查称,每年因蹭网给人们带来网银被盗、账号被盗等经济损失却多达50亿元,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也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315晚会上曾经现场做过实验,晚会现场有免费的网络信号,愿意参加试验的观众,均连上无线网络信号。为了保证观众的信息安全,315晚会特地邀请了公证人员,确保我们试验中获取的所有数据都在监控之下,试验结束后,这些数据包括硬盘都会彻底销毁。

现场观众的手机都连上无线网络,然后打开自己常用的一两个消费类软件,比如打车、订餐、购物的软件,浏览一下过去下的订单和消费记录。

令人惊讶的是,现场的大屏幕上各种地址、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都显示了出来。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所言,互动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泄露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无线网络登录加密的等级较低,或者路由器本身就存在安全漏洞,很容易被黑客入侵,截获无线路由器所传输的数据。另外一个,是因为手机上有些软件没有按工信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信息数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使得黑客能从所截获的数据中提取到用户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等个人信息。

对此,人们应该养成以下的安全习惯:

1.谨慎使用公共场合的WiFi热点

2.不在公共wifi下进行网络购物和网银的操作

3.安装相关的安全软件

4.最好使用自己的流量上网!!

小结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隐私泄露的问题日益严峻。如2011年中国网站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从CSDN到天涯社区、新浪爱问、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多家互联网网站均发生了大规模的用户数据泄露。

在这种形式下,注意自己的信息安全,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更新

当时在写这个作业的时候,主要是想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对网络中隐私安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当我在找有关指纹安全的资料时,觉得仅仅根据几张照片就能成功复制出一个人的指纹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但是隐私泄露这种事情好像距离我还很遥远,并不会给我造成太大的影响。

没想到,刚刚写完这个作业的我,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早上的时候,妈妈问我有没有申请新的QQ账号。

我:“???”

就在那一瞬间,我就明白,这是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就知道了我的真实姓名的骗子!!

在我的唆使下,妈妈同意了这个人的好友申请,并且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当妈妈把聊天的截图发给我的时候……在图书馆的我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估计这个骗子没有想到,就算自己以“放弃学习”和“退学”为借口,我妈仍然是铁石心肠,毫不动摇。

(据了解,这个骗子最后再也不跟我妈说话了)

但是笑过之后,会觉得其实隐私安全这个事并不是只是针对某一小部分人,而是在当今的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被与网络捆绑到一起,隐私的泄露可能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之前在网上搜索隐私泄露的时候,感觉好像防护工作并不难做,比如有陷阱的公众号小游戏,那不去点开就好了,这种要求输入姓名和手机号的测试就一看就是很不靠谱的。但是当隐私真的泄露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连隐私是怎么被泄露的都不知道。就比如我,基本不会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 ,也不会连接奇怪的公共wifi,但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还是能被别人知道,自己QQ好友在现实中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也能被别人轻易得知,这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从小到大,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有关隐私泄露的事情……没想到这么巧合,刚写完互联网下的隐私安全问题自己的隐私就先泄露了……也算是给自己敲响了一次警钟,隐私安全真的是一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